国寿股权:港交所新政对生物科技公司机遇大于风险
2018-01-23 / 国寿股权投资
港交所于2017年12月在《主板规则》新增章节,允许没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在满足一定条件下赴港上市。近日,国寿股权投资公司董事总经理张蕾娣接受财新记者专访,分析了新政对生物医疗公司上市的影响。
“政策放开并不突然,这是大环境造就的好时机,”张蕾娣告诉财新记者。
港交所在文件中说明,生物医药行业强监管,研发、上市、销售,每个环节都要申报,数据信息相对透明,因此市值在15亿港元以上,有核心技术的公司在满足一些条件后可在没有利润时上市。
张蕾娣解释,这两年中国出现一大批非常创新的生物科技公司,符合食品药品监督总局(CFDA)政策鼓励方向,由于不符合A股市场的利润要求,创新型生物科技公司只能选被迫选择登陆美股市场,但这显然也不符合政府希望优秀的本土企业在本土股市发展的愿望。
在此背景下,港交所采取多项举措,吸纳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2017年下半年,港交所针对设立创新板进行调研;2017年12月,展开生物科技及医药企业赴台湾考察;2018年1月,港交所在旧金山举办的摩根大通健康大会上介绍港交所对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新政策。
在公司没有利润的情况下,如何做出投资判断?张蕾娣指出,首先要对公司的产品和技术能力进行评估,这对投资人的专业性要求非常高。同时,也要对产品上市后的商业潜力进行评估,包括产品适应症所针对的人群,产品所在细分领域的竞争情况,(上市产品)能否较快被纳入医保等。
张蕾娣称,投资人要对行业有比较深入的理解,才能对上述因素做出评估。由于很多生物技术公司在上市时没有收入和利润,因此很难用成熟企业的市盈率(P/E倍数)等指标来衡量。产品研发的预期和进展,或对上市后的股价表现有较大影响。
例如港股公司金斯瑞生物科技公司(01548.HK)在2017年12月11日公告称子公司南京传奇肿瘤免疫疗法临床实验申请获得受理,当日股价上涨逾二成,此后一个月,股价继续一路攀升,上涨近140%。而美国干细胞公司StemCells,于2016年5月31日宣布终止脊髓损伤中期实验,股价随即大跌81%。
张蕾娣称,国内进入B轮融资的生物科技公司,很多公司的估值都在2亿美金(约合15.6亿港元)以上,因此15亿港元的市值要求并不是很高的门槛。对于生物科技公司的估值而言,“要综合多重因素来考虑,比如,所研发的产品是完全创新还是仿制为主;目标市场是中国还是全球;新药开发后续产品线的情况和不同产品所处临床研发的阶段等等”。
2017年药明生物(02269.HK)在香港上市,集资约46亿港元。张蕾娣称,这是香港市场有史以来最成功的IPO之一,对生物医药领域在香港股市的表现有极大的提振作用。但她同时补充道,药明生物的母公司药明康德曾在纽交所上市,国际上很多基金公司和分析师对公司比较熟悉,有助于加强投资人对药明生物的认可,其他的内地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是否能受到同样的追捧,还有待验证。
港交所同时规定,公司上市后要在一年内维持现行资金水平的125%。张蕾娣认为,这样的要求是为了从现金流的角度确保公司的安全性。研发型药企的现金流通常来自两方面,一是外部融资,二是与大型药企合作可能收到的首付款或者里程碑付款。 “企业没有利润的情况下,若缺少现金流,创新能力再强也难以支撑。” 她指出。
张蕾娣指出,港交所政策放宽后,国内诸多准备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会把香港市场纳入重要的考量。港股市场有较多内地的资金,优秀的本土企业得到本土资金的认可更容易,在港股上市或能获得更好的估值表现。
除了港股,中国生物医药公司在美股市场也不乏成功案例,例如百济神州(BGNE.NASDAQ)市值从十几亿美金涨至三四十亿美金,张蕾娣认为,美股市场依然有很大吸引力,美股市场聚集了生物科技领域最先进的公司和最专业的投资人,有很好的流动性,这一点港股市场仍然需要时间积累。
在美股市场,投资者非常关注技术和创新性非常领先的公司,瞄准全球市场的创新型企业在美股市场可以得到全球投资者以及大药厂的认可。“就此而言,中国的生物科技公司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毕竟美股市场上聚集的是全球最具创新性的企业,竞争实力都十分强劲,”张蕾娣表示。
张蕾娣称,在选择投资标的时,我们重点关注具有创新能力的产品技术型公司(包括医药、器械和诊疗技术等各领域)、和保险相关的医疗服务,与大数据互联网结合的信息化公司,以及和健康险相关的公司。
国寿股权投资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是中国人寿旗下私募股权投资平台。旗下的大健康基金总规模500亿,首期规模120亿,目前投资累计投资金额超过40亿元,投资的公司包括华大基因、联影医疗、迈瑞医疗、药明康德、安诺优达、固生堂、信达生物等,张蕾娣担任信达生物董事。
来源:财新网